“乡”约青春正当时,实践担当书华章①③|“常青藤”社会实践团队赴上犹梅水乡开展探寻非遗活动——非遗篇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、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、增长本领、作出贡献,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会、了解国情、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6月28日上午,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“常青藤”社会实践团队赴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文明实践站点,正式开启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晨光熹微中,实践队员穿过青砖黛瓦的客家民居群落,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抵达园村文明实践站。这个获评“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”的客家村落,正以非遗豆腐坊、竹编工坊、采茶戏台为载体,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传承体系。



在园村非遗豆腐坊,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一块豆腐的生产过程是从泡豆、磨浆、虑渣、煮浆、点凝、压制成型,通过以上步骤,就可以制作出新鲜的豆腐。“我们选用优质黄豆,用泉水浸泡,经过磨豆、煮浆、过滤、压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。不同的压制时间和力度,可以做出豆浆、鲜豆腐、豆腐脑、千张等多种的豆制品。”村民一边说着,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每个步骤,动作行云流水,实践队员们踊跃参与豆浆研磨过程。

在竹编体验馆中,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园村在竹编工艺,如手工竹编九狮拜象、竹编茶篓、竹编礼篮等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。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承载着编织者的心血与智慧,从设计到制作,每个环节都需要反复琢磨与实践。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,可以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,既有实用性又具观赏性。这种由工匠精心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,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,令人爱不释手。



最后,实践队员们与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紧密配合,开展非遗服饰宣传。队员们身着精致刺绣采茶服,怀揣传承非遗的热忱蓄势待发。但由于天气突变,原定户外展演被迫临时取消。实践队员迅速调整策略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形式,让千年茶服文化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。



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非遗守护之旅,不仅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,更见证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、赓续文脉的使命担当。当非遗传承插上青春之翼,当传统工艺注入科技基因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正书写着新的篇章。
终审:团委
